名校生不再被简历束缚,以别样方式诠释人生新方向
名校生不再被简历束缚,以别样方式诠释人生新方向
那些名校生,不再活成简历。 他们曾是标准答案的书写者。 年少时一路拼搏,被称为“别人家的孩子”,用一张张漂亮的成绩单铺出通往名校的通道。可走出校园才发现
在追寻所谓“正确”人生轨迹的过程中,众多知名院校的毕业生开始进行深思:这真的是我所追求的吗?他们正以不同的途径,寻找自己内心真正向往的生活。
社会的既定试卷
离开校园后,社会向每个人分发了一份考卷,大公司、公务员职位、知名企业、年薪百万成为众人心中认可的“正确答案”。众多名校学子毕业后纷纷加入其中,认为这便是成功的独木桥。以北大毕业生为例,他们被社会寄望能进入体制内,仿佛这样才能匹配名校生的身份,然而,鲜有人关心他们内心的真实愿望。
模式化的工作困境
有人从事文旅央企的内容制作,原本以为可以借助职权发表见解,但很快意识到所有事情都遵循着固定的“模板”。无论是撰写选题、拟定标题还是选择采访对象,都有固定的模式可循,甚至凌晨三点被催促提交数据时,还得保持礼貌表示感谢。尽管参与采访项目和视频号合作栏目看似十分繁忙,但实际上缺乏自主创作的空间,这让人逐渐感到困惑和无助。
名校身份的反思
有人觉得顶尖学府并非错误的入场券,却不愿它变成无法更改路线的车票。北大校友在名校深造,初衷是为了拥有自主选择生活的权利,而非陷入更广阔的“内卷”漩涡。经济学不应仅仅局限于策略分析,温馨的表达同样不可或缺。将古村落振兴计划简化为“文化 流量 网红打卡”的模式,实在让人难以接受。
自我表达的探索
有人投入了半年的时间来制作播客,使用的设备是二手的,剪辑技术是通过自学掌握的,挑选的话题则是他们最想探讨但鲜有人问津的。从“中产阶层焦虑语录”到“逃离北上广却依旧不快乐”,他们一集接一集地坚持着,如今订阅量已经达到了两万。这成为了他们真实表达自己的途径,尽管过程充满挑战,但他们乐在其中。
慢生活的选择
他们更看重工作带来的快乐和意义,而非仅仅追求“稳定”、“体面”或“能炫耀”的职位。在这个以流量和绩效考核为重的时代,他们选择放慢脚步,投身于支教、经营书店、参与公益教育等看似“无用”的活动,去寻找生活中不同的价值所在。
拒绝被定义
这些优秀的学生并未停止奋斗,他们同样珍视名校身份的价值,却不愿将此作为人生的全部标签。他们渴望摆脱社会既有的期望,追求自己真正向往的生活。他们的故事引发人深思,我们究竟是为了迎合社会的期望而活,还是遵从内心的声音?
你是否也感受到了来自社会的期望与个人内心抉择的纠结?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想法,同时别忘了为这篇文章点赞和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