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启示录

德国在人工智能全球竞赛中掉队,政策投入冷淡

德国在人工智能全球竞赛中掉队,政策投入冷淡

长期以来,德国以其“高精尖”工业享誉全球,但却已在人工智能(AI)这场全球竞赛中逐渐掉队。根据德国国家政策性银行复兴信贷银行(KfW)的一份报告

德国在AI领域的初创公司数量相对较少,每10万人中仅有1.9家,这一数字远不如美国、英国、法国等国家,使得德国在全球AI竞赛中显得较为落后。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状况?让我们深入分析一下。

初创企业数量差距

美国每10万人中就分布着5.22家AI初创企业,而英国的比例为3.22家,法国则是2.04家,德国的这一数字更是低至1.9家。这些数据清晰地表明,德国在AI初创企业的培育方面与其他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在全球AI行业迅猛发展的今天,这样的数量差异凸显出德国在这一领域的起步较晚。去年9月,牛津大学下属的技术公司发布了一份报告,指出在全球估值最高的前30家AI初创企业中,德国仅有的一家企业,其处境显得十分尴尬。

投资不足之困

从经济层面分析,德国在人工智能竞赛中处于劣势,这主要是因为投资力度不够。在欧洲,市场的分散化是导致投资减少的关键因素之一,企业难以实现规模效应,缺乏必要的投资基础。根据欧洲投资协会2024年的风险投资调查,超过60%的受访风险投资公司指出,欧洲的首次公开募股(IPO)市场流动性不佳,而并购市场也尚未充分发展。德国企业在私人研发方面的资金主要流向了中等技术领域,而在信息技术等高科技领域的投入相对较少。

市场碎片化影响

欧洲市场的碎片化导致资源被分散,企业难以形成足够的规模经济。这一现象使得德国的AI企业难以通过大规模生产来降低成本和增强竞争力。在研发方面,由于无法形成规模效应,资金也相对分散,企业难以进行大规模的创新性研发,这进一步阻碍了AI技术的进步和应用。此外,不同国家的市场规则和消费者需求的差异也使得企业拓展市场的难度增加,从而限制了企业的成长。

人才供应短板

德国正面临着人才短缺的挑战。其本土创业机构对人工智能领域的吸引力不足,柏林等城市也未能得到顶尖大学的强力支撑。顶尖大学对于人工智能行业来说,既是人才库也是科研中心,而德国在这一领域存在明显不足,既人才数量不足,质量也难以满足行业需求。众多优秀的人工智能人才纷纷流向美国、中国等高科技发展更为成熟的国家,德国在人工智能的发展上缺乏关键的智力支撑。

监管负担拖累

欧洲面临监管压力巨大,解雇员工和调整项目受到诸多限制。获取训练数据费用高昂,而数据对AI的发展至关重要。尽管欧盟最早提出AI监管框架,但将其视为“全球监管者”的想法并不现实。在AI领域,欧洲缺少实际参与者,难以依靠自身力量引领全球标准。近期,欧盟推出的数字法规在全球推广也遭遇了困难。

他国经验启示

观察下来,美中两国均重视数字通信、软件以及生物技术等高科技行业,这些领域促进了经济增长速度的提升和生产力的增强。两国都致力于集中资源推动高科技产业的发展,为人工智能领域的初创公司营造了有利的发展氛围。美国凭借其成熟的风险投资体系和一流高校的研究支撑,而中国政府则给予了大力支持,加之庞大的市场为数据应用和场景提供了坚实基础,这些都是德国值得学习的经验。

在此,我想请教各位读者,德国若想赶超在人工智能领域,最需要克服的难题是哪一个?若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所帮助,不妨点个赞或将其分享出去!

更多内容